七旬的张有根蹲守在田间地头,他那因年岁而颤抖的双手,缓缓拨开一串泡得肿胀的玉米穗。这本应金黄饱满的颗粒上,竟生出了细小而苍白的新芽,仿佛无声地讥讽着这位老农一年来的辛勤耕耘。"玉米在秆上发芽了……”他声音低沉,混浊的眼眸蒙上了一层薄雾,"耕作五十余载,却是首次遭遇如此景况。"
在这片陕西的田野上,秋天带来了令人痛心的景象。历经夏季的干旱折磨,玉米本应在秋季迎来丰收,却遭遇了长达四十多日的连绵阴雨。未及收割的玉米在秆上发芽、霉变,成为这片黄土高原无奈的悲凉景色。
张有根扳着手指细细算计:化肥的价格每亩上涨至两百,农药又多花一百二,机耕费还需八十。十亩土地投入近四千元,结果玉米杆却烂在了地里,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这一季,不仅白费了功夫,还赔上了老本。"他翻开那本泛黄的账本,每一笔开销都记录得清晰无误,"儿子寄回家的两千元医药费,也都搭进去了。"
更令他辗转难眠的是,连绵的雨让泥土湿滑,小麦播种的希望日渐渺茫。霜降已过,节气不等人,他眼看着就要错过最后的播种时机。
在陕西的千村万户中,无数和张有根一样的老农正在泥泞中奋力挣扎。这些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老者们,成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最后壁垒。
天未破晓,李秀英老人便穿上雨靴踏进田地,在深及脚踝的泥水中艰难地采摘着所剩无几的玉米。"能多挽救一些是一些,"她的雨衣上溅满了泥点,"绝不能让粮食白白烂在土里。"
七十八岁的王满仓更是令人心疼。为了节省雇工的费用,他独自拉着架子车在泥地中来回奔波,却不幸连人带车陷入泥坑,最后依靠邻居的援助才得以脱险。
这些本应安享晚年的老人,却以佝偻的身躯支撑起了粮食安全最为脆弱的环节。他们无法割舍祖辈传承的土地,也放不下身为农民的职责。
张有根因老寒腿的疼痛而夜不能寐,每晚都需要贴上两副膏药才能安稳入睡。每副膏药两元五角,他总会念叨:"这又是两斤玉米的钱。"
"有时候真想放弃,"他望着那堆发霉的玉米,"但身为农民,不种地心就像空了一般。再说,土地总得有人守护。"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这些坚守土地的老者们应得的回报理应更加丰厚。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土地,更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底线。
或许,我们可以为他们做得更多:免除六十岁以上坚守土地老人的居民医保费用,提高他们的养老金以确保尊严的晚年生活,在自然灾害降临时给予额外的补贴,让这些终身务农的老人们也能享有安心的"退休金"……
雨依旧在下,张有根依然每天守望着田地。他在等待一个晴天,等待土地变得干爽的那一刻。即使只剩下最后一天,他也要把麦种播撒下去。
"土地不能荒废,"这位老农的目光突然坚定,"哪怕亲手撒种,也要让麦子生长。"
这些在风雨中坚守的银发,这些在泥泞中奋斗的身影,在发芽的玉米与迟到的晴天之间,继续着他们无声的守候。他们值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和最实质的保障。







Copyright @ 2009-2024知农网(ZNW5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