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之战:95万头猪的遗愿

   2019-04-04 IP属地 陕西渭南三耕天头条号王岩33250

散户养殖是不是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传播的罪魁祸首呢?

这次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播,背后反映更多的,是产业安全的问题。

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靠种出来或者养出来的。可以说,非洲猪瘟给了我们一个窗口,来洞悉生猪养殖这个巨大的产业。

首先是养殖模式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生猪养殖和产品消费大国,每年生猪的养殖量和存栏量都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国内猪肉的消费量更是占到总肉类消费的60%以上。

而从养殖规模来看,存栏500头及以上母猪的大型规模化养殖仅占28%,按照马云曾说的中国人一年要吃掉6亿头猪的吃法,每年会有4.32亿头生猪从农村散户的猪圈里爬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这种养殖模式是否就是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传播的罪魁祸首呢?各界对此有很多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散户因为生产周期短,管理得当的话,完全可以实现封闭养殖,与外界的病毒隔绝。而且一旦出现疫情,可以马上处理掉,因此这种模式更能减小养殖风险。

有调查显示,在养殖优势区,掌握丰富养猪经验的散户,有些已经15年未发生任何疫情了。而相反的,一旦出现疫情,规模化大场抗疫病和抗风险的各项措施无法及时实施到位,一头猪发病往往会带来指数级感染,损失巨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规模化养殖场饲料用得好,运输和屠宰流程更完备,养殖环境更清洁,设备和管理也更科学,能从根源上更好地防范疾病传播。而散户养殖无法保障每个环节的可控性,用泔水来喂猪的小散户还依然存在。防疫工作数据表明,最初我国由餐厨剩余物喂猪引发的疫情占比高达40%,规模养殖场无疑能够杜绝泔水饲喂,并有效减少交叉污染,严防疫情扩散。仅从非洲猪瘟的传播来看,以散户为主体的养殖模式显然是不利于疫情防控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生猪的调运。从往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家庭人均猪肉消费较高的地方集中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而生猪的主要产区却在东北、华北、两湖和四川。多年来,主产区向主销区的调运形成了“南猪北养”的模式,特别是跨省间的生猪贸易流通频繁。

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生猪长距离调运是疫情跨区域传播的主要原因,运输车辆如果未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就会具有很高的疫情传播风险。而最初发现的35%以上的疫情,都是因异地调运引起的。

在屠宰环节,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屠宰过程中不易发现那些携带病毒的猪体,目前对该病毒最快、最准确的检测手段是活体猪血液快速检测,但每头至少要花费100元,所以从成本上来看,暂时还达不到头头检测的水平,实际操作中往往按比例抽查检测,这就涉及到了概率问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称,当前全球非洲猪瘟防控的难点,在于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疫苗。该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庞大,病毒编码超过150多种蛋白,其中超过一半的蛋白功能还不清楚,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毒的感染和传播,病毒所到之处,生猪产能普遍锐减50%以上。这些都是养猪业所面对的安全和风险问题。

对消费者而言,生猪养殖的产业安全还体现在猪肉的供应和价格上。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今年2月份,我国生猪和母猪存栏量同比减少了16.6%和19.1%,而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同比跌了10.4%。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生猪基础产能不断下滑,不论是猪的存栏量还是母猪的存栏量都同比下降。由于调运的限制,生猪调出省如果是疫区,大量屠宰会造成持续亏损,产能淘汰加速,如果是非疫区,猪价也会低迷,补栏放缓。

在生猪调入省,猪肉供给不足猪价上涨,补栏情绪高涨,但是环保政策限制以及养殖产业基础薄弱,补栏量难以弥补产出省的减少量。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的高风险,养殖户恐慌出栏的情绪很普遍,很多已经在春节前全部出栏,导致2月以后,全国猪源减少。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显示,从3月8日起,猪肉价格开始回升,环比增加了5.1%,同比增加了2.9%。3月11日到17日的这一周,山东生猪价格大幅走高,环比涨幅超过15%。

尤其是发生疫情的生猪主产区,养殖户和养殖场对疫情的发展情况不确定,迟迟不敢增加养猪和母猪的数量。有些养猪户的资金还未回笼,也不得不降低产能。这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会出现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现象。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透露,始于去年8月的这场非洲猪瘟疫情,无异给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一场“供给侧改革”。如何有效应对非洲猪瘟对产业安全的威胁,抓住机遇调整生猪养殖业供给侧的结构呢?

这不仅是对政府的一次考验,对企业和小农户来说,也是考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三农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宁夏西瓜来了!!  |  亮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投稿须知  |  知农网APP  |  汇款方式  |  农网联盟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04019-3号  |  陕公网安备610526020000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