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缺什么,农民种什么”,道理谁都明白,但现实中同市场对接不够紧密的事还是不少。前些年大蒜价格高,一些地方大干快上,一调整就是十几万亩,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是市场过剩,价格猛跌。从实践看,靠钱砸不出优势产业,越是追求短平快、贪大求全,往往越容易集聚市场风险,如果做不出特色、品质,风光过后,“菜贱伤农”现象令人痛心。
现在的农业发展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样的变化让很多农民跟不上节奏,不知道到底种什么才可以让收入多一点。
现在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农民在外面买着吃的粮食、蔬菜总是很贵,而自己种出来的却总是价格很低,有时还不好卖出去。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土豆,我们在市场上买至少是1元或2元以上一斤,可是农民种出来的土豆,就算很健康,质量很好,也只能卖5毛到7毛左右一斤,算算这个价钱,农民种一季土豆根本赚不了钱。
还记得小时候,一个村书记组织村民规模性种植白萝卜,很多村民都积极的种植起来,可是到了出售的时候却没有好的销售市场,大量的萝卜村民自己也吃不完,后来全部倒掉了,辛苦一场不仅没有挣钱还损失不少;后来又种青椒,有了回收渠道,可是回收的价格也就5毛一斤,后面还剩好多也没有回收完,对于提升农民收入帮助也不是很大,让农民的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到了后来,再说起种什么的时候,村民们的积极性也就很难调动起来了。
所以,在确定种什么的基础上,不仅要让产品的质量有保障,还要先找好销售渠道,牢固可靠。现在的消费市场都偏向于绿色、环保、健康,那么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先多方考察,不去赶什么热门,什么东西别的地方种的多,那么就不要再去跟风,要做自己本地的特色,做出自己的亮点和品牌。
现在国家鼓励发展集体产业,发展新型产业,如果我们的农民朋友,能够抛弃以前那些墨守成规的种植方式,不要只顾自己种植的那一亩三分田,配合国家发展步伐,走新型农民发展模式,将会是更好的发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