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季气候怎样?专家来告诉你

   2018-12-14 IP属地 湖北武汉中国气象网、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安徽农网2380
核心提示:12月上旬,强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多地气温刷新入冬以来最低值。因此,网上有很多“冷冬”的传言,甚至出现“2018年是冷冬,且一直到2025年,气温一年更比一年冷

12月上旬,强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多地气温刷新入冬以来最低值。因此,网上有很多“冷冬”的传言,甚至出现“2018年是冷冬,且一直到2025年,气温一年更比一年冷”的荒诞说法。其实气候预测是专业性很强、科研性突出的业务,需要大量的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为支撑、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诊断分析,才能慎重得出科学结论。

国家气候中心每年10月下旬都会组织全国科研院所及业务单位的气候专家对冬季的气候形势进行科学的会商研判,发布官方预测。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指出,整个冬季欧亚中高纬度大气以纬向型环流为主,冷空气势力活动偏弱。但季节内有明显的波动,前冬较冷,后冬偏暖。对应我国今年冬季(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南方地区气温明显偏高,偏低的地区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东部和新疆的北部,其中在黑龙江东部气温偏低比较明显。同时,季节内冷暖波动较大。降水方面呈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有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过程,可能出现低温和雪灾。江淮、江南等地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阴雨,但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之所以得出上述预报结论,主要的理由有以下几方面:

1)2018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转为偏暖并不断发展增强,并于2018/2019年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我国气温整体偏高。

2)我国冬季气温受到东亚冬季风各环流系统的协同作用。国内外气候模式一致预测,2018/2019年冬季欧亚大气环流整体以纬向型为主,不利于冷空气频繁活动,有利于我国气温大范围偏暖。且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各家模式预报结果相比之前更向大范围偏暖的趋势进行订正。

一直以来公众都比较关注气候预测,那么,气候预测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高辉表示,气候预测主要采用动力和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不同时间段的气候预测采用的预测方法是不一样的。例如,10天到20天这种时间长度的延伸期预测主要是以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为主,对于时间长、预报时效早的预测,比如说汛期、冬季等预测则主要采用动力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什么叫动力气候模式?

气候模式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上,用数学方程式表现地球气候系统各个圈层相互作用和反馈的主要过程以及与外强迫的关联,广泛应用在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中。我国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由气候模式子系统、预测子系统和产品子系统3个部分构成。其中模式子系统是预测系统的主要部分,它由资料同化和模式运行两部分组成。模式运行部分主要包括了4种气候模式: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全球海洋环流模式、高分辨率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和简化的ENSO预测模式。其中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主要用于月尺度的集合预测,它与全球海洋环流模式耦合,构成海气耦合模式,用于季节/多季节的全球预测。海气耦合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嵌套,用于提供高分辨率的东亚季节预测。

轻科普:冬季气温偏暖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节约能源减轻供电压力。供暖需要用电,若冬季偏暖,供电压力就会减小。但是,由于冬季冷暖变化不定,气温有所起伏,所以根据天气情况,采取供暖对策,就可以大大节约能源。

降低三类疾病死亡率。大量的数据表明,居民的每日死亡人数与季节和气温关系十分密切。冬季,老年人受气温的影响最大,如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在寒冷天气下明显增加。因此,冬季冷空气不强,天气不十分寒冷,将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率和死亡人数。

降雪融化快有利通行。由于冬季气温高,即使下雪也会很快融化,不容易在道路上形成积雪,有利于交通。另外,雪融化得快,使用融雪剂就少,对环境保护也有好处。

对植被生长有利。冬季偏暖对森林的植被生长过冬有利。

不利影响:

呼吸道疾病大大增加。由于冬季的气温偏高,可使得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加上使用暖气和空调,空气干燥,使得人们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等。温度偏高还会削弱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呼吸道疾病。

如何在暖冬防治这些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每天多通风换气;房间注意加湿;加强体育锻炼;少去公共场所等。

火灾频发。由于暖冬气温相对较高,空气干燥,很容易引起火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三农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宁夏西瓜来了!!  |  亮照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投稿须知  |  知农网APP  |  汇款方式  |  农网联盟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陕ICP备16004019-3号  |  陕公网安备61052602000037号